人類多逐山、水而居,山、水成為人類確定地理方位時普遍使用的參照物。古人在造字命名居住處時,都習慣以山水偏旁表意,尤以江河最為明顯。黃河三角洲自古河流眾多,溝渠縱橫,濱州多數縣區名稱幾乎都留下了人們與水共處的歷史烙印。
據史籍記載,濱州之名,最早出現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時期。后周世宗顯德三年(956年)始設濱州,以瀕臨渤海得名,北宋初年地理總志《太平寰宇記》記載:“濱州治渤??h,以在渤海之濱為名?!碑敃r領渤海、蒲臺兩縣。此后各朝,濱州轄縣在二至四縣間變更。清朝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濱州被降為散州,此后不再轄縣。民國二年(1913年),改濱州為濱縣。1958年撤濱縣并入惠民縣。1961年恢復濱縣建置。1987年撤銷濱縣,將其行政規劃并入濱州市。
其他縣區,如陽信縣,始建于西漢初年,治所信城(遺址在今無棣信陽),為當年韓信自燕伐齊路經此地所建。清咸豐《武定府志》載:陽信縣“信水之陽也”。民國十五年《陽信縣志》載:“溝盤河至城西南二十里截河鋪為屯氏河,至城南十里紅廟為信河,縣之取名以此?!被菝窨h,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武定州升為武定府,置惠民縣為附郭,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。沾化縣,起始為1042年置的招安縣;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,縣名取義于漢代龔遂治渤?!昂I之民”復沾圣化。
此外,濱州還有很多的村莊與黃河有關,有以黃河決口時間命名的村莊,如濱州李家口村、小開河村;沾化區的河貴村,淵源于1922年黃河決口,當地被沖出很多水溝,人稱河潰,1953年郭姓人家遷此立村,以地名命村名,后因“潰”不詳,改為“河貴”。博興縣的大堤莊、惠民縣的堤上邵村則以黃河方位標注村名。陽信縣的黃河崖村、惠民縣的丁河圈村是以居住地的河勢形態命名。還有一些村莊以黃河典故、黃河碼頭、渡口命名,如飲馬村、二郎堂村、碼頭村等。
黃河歷史上的鹽民稱灶丁、鹽丁,鹽戶稱為灶戶,有些地名直接與“鹽灶”有聯系,如沾化區的灶戶王家、官灶村。明清后,鹽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,煮鹽改為曬鹽,于是出現了帶“灘”的村名。
(資料整理:邱芹)